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《易经》,曾长久地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的书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东西方文化的交融,《易经》越来越受到中外科学界、文化界的重视,西方学者称之为“一部奇妙的未来学著作”。
那么,《易经》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?它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,既陌生又熟悉,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懂的书。面对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,我们不禁要问,《易经》究竟是什么?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读懂古老而神秘的《易经》?而懂了《易经》的道理,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呢?
要了解《易经》,首先要从“何为《易经》”这个题目开始。《易经》是什么?所有文献都是这么记载的:《易》是群经之首。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,都把《易经》摆在最前面。实际上这句话太客气了,应该是“《易》为群经之始”。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,是诸子百家的开始。
《易经》是什么?这种问题大概只有中国人听得懂,外国人不太喜欢这样的问题,因为这种问题的答案不管怎么说都对,但是怎么说都只是说对一部分,不可能全对,因为《易经》太大了。就像偌大的北京城(见图1-1),不管是乘坐飞机、火车,还是通过高速公路、国道、省道、城乡道路都能进得来,可是进来以后,谁都不能说自己真的就算是了解整个北京了。关于《易经》,为什么总是见仁见智,各执己见?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,都只看到一个方面,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,很难把它讲得很全。所以研究《易经》,一定要有比较宽广的包容性。
《易经》是怎样完成的?按照一般的说法,叫做“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”(《汉书·艺文志》)。《易经》的完成,经历了三位圣人:第一个是伏羲,第二个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,他们一家人算作一个,第三个我们大家更为熟悉,就是孔子。伏羲在上古,周文王在中古,而孔子在近古,或者叫下古。
明明是四个人,为什么说是三个呢?这跟《易经》有很大的关系。因为“三”是奇数,是阳的,而四是偶数,属阴的,所以我们说是三位。我们看唐装,它的纽扣不是五个就是七个,不会是四个或六个,也是这个道理。
实际上,《易经》成书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,所经历的圣人也很多,应该说,《易经》是我国古圣先贤集体创作的成果。我们中国人,差不多所有东西都是集体创作的,很少有一个人单独完成的。
《易经》广大精微,无所不包。 “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”(《吕氏春秋》),这两句话大家非常熟悉。大到没有外面,够大的吧!小到没有里面,够小了吧!我们今天很喜欢讲系统,而世界上最大的系统,就是《易经》。因为所有能列举出来的大系统,像太阳系、银河系等等,都不可能大到“其大无外”;所有能列举出的分子、原子、质子、电子等等,都小不过“其小无内”。